内容及图片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作者:戴斌
2022年9月1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推进旅游业复苏合作展望论坛”。9月23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澳门旅游学院合作主办”粤港澳大湾区高级旅游发展论坛”。在两次论坛上,戴斌院长围绕旅游复苏主题,发表了题为《中国入出境旅游复苏的进程研判与政策展望》的主题演讲,全文如下:
过去三年的国际和港澳学术交流中,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中国(内地)的出境旅游什么时候可以放开”,曾经不止一位大使和旅游官员愿意出一百万元获得确切的答案。当然,这是句玩笑话,不过确实反映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对世界旅游业复苏、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期待。
01、秉持更加开放的区域主义,以商务旅行带动国际旅游的韧性复苏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双方关系发展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包容互鉴,共建开放的区域主义”。由东盟发起,2020年11月正式签署并进入建设阶段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作为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今天,为疫后复苏和地区繁荣带来了新动力,成为扩大旅游交流,深化旅游合作提供了全新机遇。
2022年6月23日发表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指出,“我们认识到旅游业复苏的紧迫性和增加游客互访量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金砖国家绿色旅游联盟工作,采取措施,打造有韧性、可持续、包容的旅游业”。各成员国正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构建平台、对话交流和政策储备和压力测试,以有效落实元首共识。对此,我们要根据联合国统计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着眼于商务、留学、探亲访友、医疗美容等多种动机的跨国旅行者都纳入国际游客的范围,而不是只盯着持旅游签证且由旅行社操作的团队旅游者。按照分阶段、可管控和务实推进的原则,各国应将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商务旅行置于国际旅游复苏的优先议题,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商务人士的跨国(境)旅行的障碍。
经由贸易和投资而来的商务旅行,应当也可以在国际旅游复苏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发展重要作用。今年前7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主要贸易伙伴保持相对稳定,东盟仍为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位居前五位。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7.8%和5.6%。尽管在部分口岸城市实行了人货分离的政策,但是复苏向上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还是带来了商务旅行的刚性需求,并为旅行服务、旅游住宿和商务会展业提供了显而易见的市场机遇。
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为商务人员出入境提供便利”。近日,中国驻巴西、马来西亚、墨西哥、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大使馆相继发布公告,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自北京时间2022年8月24日0时起,中国允许持有效APEC商务旅行卡[1]人员、持有效学习类居留许可的外国留学生入境。可以预计,APEC商务旅行卡的一小步,将是中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扩大商务往来的一大步,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与东盟、中国与金砖国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商务旅行将会更加便利,入出境旅游市场也会因此而步入稳步回暖的轨道。
02、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企业获得感,以国内市场复苏推进国际旅游交流合作
出境旅游是国内旅游市场的延伸,旅游集团和中小微企业是入出境旅游服务水平提升的保障。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旅游市场还没有完全复苏,旅行社、酒店、景区和度假区、高铁和航空公司、餐馆和购物中心也没有恢复常态化经营,签证、移民、海关、口岸、边检等部门还没有做好政策和技术上的准备,就要完全放开入出境管制,理论上不可行,实践上做不到。可行的路径是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业界坚决执行政府疫情防控政策,促进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复苏的基础上,坚持与国际同行在多轨对话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交流与合作的共识。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讲好中国的旅游故事,在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只有“拉手不放手”,才能促进国际旅游市场的韧性复苏和包容性增长。
2020年春节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总方针,统筹推进旅游复工复业和助企纾困工作。从暂退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到恢复省内、国内旅游组团接待和“机票+酒店”业务;从“跨省游熔断机制”精准到县级行政区域,到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实施限流、预约、错峰制度;从降息贴息、债务展期、减免租金、发放消费券等投资、财政和金融政策,到缓交有关税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旅行服务、旅游住宿、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采取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助企纾困措施,为旅游企业渡过萧条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此同时,政府和教育、科研、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一道,共同促进旅游市场主体创新自救和数字化转型。
疫情期间,本地休闲、近程旅游、文化和旅游融合、遗产活化、自驾旅游、研学旅行、露营经济等新需求和新业态成为新亮点,也是旅游市场复苏和旅游企业创新的有力支撑。中国旅游集团的“故宫以东”、华侨城集团的“欢乐海岸”、携程集团的“度假农庄”、开元旅业集团的“森泊度假”、春秋旅游集团的“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游”、景域集团的“帐篷客”、南京旅游集团的“长江传奇”、岭南商旅集团“消失的名菜”“花园酒店博物馆”等项目,无不彰显了市场主体生生不息的创新力。正是由于旅游企业的砥砺前行,特别是各地政府的制度创新和主动作为,全国游客满意度保持在80分以上的满意水平。
政策千万条、市场第一条,只有巩固疫情防控成果,让国民有了安全和品质的出游预期,进而恢复常态化的旅游消费,旅行服务、旅游住宿、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以及交通、餐饮、购物和娱乐领域的市场主体才能复工也复业。为确保2022年中秋、国庆前后不发生本土规模性疫情,中国政府在全面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强化优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对此,我们既要看到倡导广大人民群众国庆假期前后在本地过节,尽量减少跨地市出行,乘坐长途交通工具须持48小时核酸证明以实现安全有序出行的目标,更要看到推广“落地检”,强调“九不准”,“自愿免费即采即走,不限制流动”的理性应对。数据表明,相对于2021年下半年的一轮接一轮的局地疫情与旅游市场景气之间的“跷跷板”效应,2022年下半年疫情对旅游市场的波动幅度及影响范围明显缩小。随着疫情防控更加精准化和生产生活趋于常态化,国内旅游市场复苏向上的趋势将更加稳固。一个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复苏的国内市场,必将有利于奠定入出境市场恢复的政策基础,必将有助于培育国际旅游合作的产业动能。
03、加强各国各地区的公共机构和私营部门间对话,务实推进国际旅游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旅游是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的综合产业,用消费这把钥匙打开旅游业的大门之后,里面不仅有经济,还有政治、社会、科技和文化,更有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流交往。在统筹疫情防控与旅游复工复业方面,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分享经验,也愿意向世界各国各地区学习和借鉴。要实现有韧性、可持续和包容的旅游发展目标,脱钩是不可能的,封闭更是要不得的,国家和国家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人民和人民之间,都应当也必须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数据,2020年以来,全球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社交平台对中国每年七个公众假期,尤其是春节、国庆节假日旅游市场数据,以及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保持密切关注。总体来看,新闻报道和专业评论的立场越来越趋于中立,视角和观点越来越趋于客观,在重点关注疫情防疫对旅游业影响的同时,也在有意识总结中国旅游市场复苏的经验和数字化转型的做法。
由APEC批准立项、中国旅游研究院组织中小微型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表明:今天的旅游业,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了数字化驱动的现代化进程。数字化已经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概念,也不是实验室仿真的技术,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动能。积极融入数字经济,面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众旅游和现代化导向的智慧旅游,综合运用5G、移动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当代技术,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回答,而且要回答好的现实课题。在这一领域,科技部的“科技助力经济2020”“科技创新2030”等重大重点项目都予以关注和支持,并在旅游热度预报与节假日客流调控、景区预约、酒店无接触服务、沉浸式实景演出等项目上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事实上,中小微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旅游集团和科技企业共同促进的业态创新,不仅是应对新冠疫情影响的阶段性措施,也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必由之路。
我们注意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世界旅游晴雨表》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球国际旅游数量达到2.5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21%,恢复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46%。截止目前,全球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取消了所有关于新冠疫情设置的入境限制[2],更多的国家调整优化了入境政策。日本自9月7日起,对全球游客开放“半自由行”,即入境仍需通过旅行社预订“机票+酒店”,并向政府报备行程后自由活动,每日入境人数配额提高至5万人。主管旅游事务的国土交通大臣表示“还将进一步放宽”,直至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行。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行,就不会有国际旅游市场的真正复苏。
我们注意到,中国公民持旅游签证且随旅行社出境的游客,在出境旅游市场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来华入境旅游者的散客和自由行的比例更高。研判国际旅游市场的复苏程度和未来走向,当然要看团队旅游者的人数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风向标,更要看广义跨国旅行人数的变化,并密切关注航空、移民、边检的疫情防控的作业指导。总体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政策导向开始转向国际旅行特别是商务旅行、留学和探亲入出境的便利化。
我们注意到,中国民航局两年前实施国际客运航班熔断政策以来,根据全球疫情形势的变化及防控要求,多次对熔断措施进行了调整。2022年8月7日起,国际定期客运航班熔断措施再次进行了优化调整,其中熔断门槛从每班5例放宽到4%,熔断周期由两周和四周,缩短到一周和两周。受此新政影响,国内外航空公司当月恢复了多条国际航线,机票预订量环比涨幅达两成,出入境机票平均支付价格环比下降超一成。[3]6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和回国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措施也有明显的简化。回顾过去三年的入境隔离政策调整过程,我们有理由对第四季度采取更加精准化的入出境旅游疫情防控政策保持乐观的预期。
随着政策储备、压力测试和精准防控经验的积累,中国的入出境旅游市场在年底年初迎来一个稳步复苏和逐步回暖的窗口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也是需要从现在起就要认真准备的。